嘉鱼养殖网 > > 文化百科 > 为什么中秋节要赏月?

为什么中秋节要赏月?

来源:https://www.001jiayu.com 时间:2024-08-02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为什么中秋节要赏月?

1、月亮是团圆的象征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中秋的月亮无疑是最圆、最亮、最美、最牵动人心的月亮。月亮是夜的灵魂,是夜空中的点睛之笔;中国文化中的月亮不是冰冷的石头、凄凉的荒地,而是我们的精神家园、灵魂的栖息地,带给我们一种“温柔的喜悦”。

源远流长的月文化,加上嫦娥一号、二号和三号卫星那么优美地探月,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无比务实而又充满想象的民族,是一个含蓄内敛而又激情奔放的民族,是一个关照自我而又放眼宇宙的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而又会飞揽月的民族。

2、月亮是贞洁、洁净、爱与美的象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月光如水,在我国古人的观念中,月是水的结晶,水是月的灵魂,是贞洁纯净的象征,是美的化身。

所以《红楼梦》中的多情公子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一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人就觉污浊。”月亮在中国审美的深层结构中,始终流露着神秘的永恒的女性微笑。因此古典诗词里,常常以美人似月,佳人月下作为基本抒情意象。

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凄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象征典雅艳丽之美。不尽的象征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世界,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月亮审美形象。

我国古代的爱神、媒婆被称为月下老人。情人相会也往往选择月下,有诗为证:“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元夜》)“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月移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西厢记》)

3、月亮是永恒的象征

春江花月夜书法作品“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启示着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和人生短暂的喟叹。

月亮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富有诗意,如此的精灵曼妙,为每一个中国人所深深地钟爱着。亘古不变的月亮千万年脉脉注视着华夏大地上芸芸众生来来往往生生死死,见证着炎黄子孙歌唱和哭泣,她与我们血脉相连永不可分。

从古到今,人类就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朋友,那就是月亮。它给暗夜的人以光明,给身世凄凉的人以温暖;给独处者以勇气;给失意者以关怀。正因为这样,它引发了人们无尽的想象,滋长成丰富而又迷人的中国月文化。

4、月亮象征母亲与女性

“一阴一阳是为道”。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出发点,是我国先民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和解释。《礼记》中说:“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大明即太阳,代表男性,意味着阳刚、强壮和力量;月亮代表女性,意味着温柔、阴柔、温馨、婉约和缠绵。

5、月亮是君王的象征

古时候,月亮还常常是君王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只不过,这君王,大多数是亡国之君。代表就是李煜。李煜作为南唐最后一任君主,被俘虏之后,没有了江山,没有了美人。只能望月空叹。叹了三年,死在了汴梁。

作为在政治斗争和战争中失败的皇帝,他们享受过曾经的万人之上。那个时候,他们是太阳,是万人敬仰不能直视的存在。可是现在,落魄了的他们,不敢再以太阳自称。只能以月亮寄托自己的失落。

看似满天星斗,众星拱月。但是月亮永远不能在白天出现,就算是在夜里,有时还要偷偷躲在云后。当皇帝到了这一步,那是真真正正的孤家寡人。

参考资料 新华网-月亮代表我们的心

新华网-方祖岐:月亮与诗情

新华网-传统文化学者话中秋:中华民族独特的月亮文化

二、关于中秋节赏月的风俗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中秋节快乐!!

三、中秋节赏月的简介

中秋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月是中秋明”,中秋的月亮最明亮。

旧历秋天的7、8、9三个月,8月份处在当中,8月15日的满月被称为“中秋明月”,日本又叫做“十五夜”,也就是中国的“中秋节”。

中秋赏月由来已久,大约在日本的奈良~平安年代(公元710~1191年,中国唐、宋朝时期)作为中国的宫廷行事流传到了日本。

过去,在中秋节一个月之后的旧历9月13日,还有“十三夜”、“后之月”的庆典活动。有这么一种说法,赏月应当赏两回,不能只赏一次。当然“十三夜”的风俗只是日本的做法,中国没有。

赏月是依据“旧历”进行的仪式,而“旧历” 根据月亮的满亏赢缺来决定日历,与现代的日历大不相同,赏月的日子也随年份不同而有所变化。在中秋节,中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 《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世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一年四季皆有明月,为何要在中秋赏?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试图解释了这个问题:“月之为玩,冬则繁霜太寒,夏则蒸云太热,云蔽月,霜侵人,蔽与侵俱害玩。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天道,则寒暑均;取之月数,则蟾魄圆。”他从天气角度给出了解释,这个解释在今天的科学角度看来是合理的,秋季中期,北方干冷气流迫使夏季一直回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上空的暖湿空气向南退去,空气中水汽降低,天空中的云雾少了,因而出现秋高气爽、夜空如洗的天气,所以月亮显得分外皎洁,使人产生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感觉。

除了自然原因外,人们选择一年中的“中秋”前后赏月还有历史原因,早期月亮祭祀选择在秋季进行,那时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月亮上,能充分领略到平常习焉不察的月亮之美。而当时上层人士对月亮的认识开始趋于理性,不再是单纯的崇拜,就渐渐把圆月当成了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象进行欣赏。所谓的“良辰美景”心态,便是如此。从历代赏月诗歌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神话的痕迹,桂树、白兔、嫦娥是常见的意象,也证明了古代月亮神话对赏月风尚的浓厚影响

最近更新

文化百科排行榜精选